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发布后,教育部于近日就实施方案作出详细解读。方案鼓励的学历证书+职业技能等级证书(即1+X证书)制度试点将于下月在部分省份和学校启动,首批从5个领域的证书开始,年内陆续启动10个左右,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。这一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,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。
部分舆论在解读时指出,1+X证书制度,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地位,增强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。这是需要理性分析的。因为证书多少与职业教育地位无关;如果职业院校错误理解1+X证书制度,把组织学生参加“考证”作为职教特色,那非但无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,形成特色,还会把职业教育变为“证书化学习”,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。
2015年,媒体曾报道,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的孙梦涛大学4年共获得多达65个证书,可拥有如此多证书的他,在毕业求职期间投了50多份简历,却没有收到过一回面试通知。这令他纠结:自己获得了那么多有含金量的证书和荣誉,自己的本科学历也符合企业的招工要求,为何会这样?
推进1+X证书制度,需要好好解剖一下这个过去的案例。记得当时的舆论有一种声音是,即便证书再多,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,也比不过985、211学校的毕业生,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是学历,而非技能证书。1+X证书制度的实施,也得面对这一问题,X证书怎样和“1”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?这需要社会扭转“唯学历”人才评价体系,如果人才评价体系不变,证书再多,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,也只是看上去不错而已。
1+X证书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,证书是否就能和能力画等号?不少人认为,技能证书多,代表技能强,这其实是误解。不少证书是靠考试获得的,而考试的能力并不见得就是实际的能力,也就是说,在用人单位那里,不是考试证书多就是能力强,除了要看证书本身的含金量,还要看本人接受的系统教育。像媒体报道的小孙,4年获得65个证书,这基本把大学变为了证书化学习,这会让用人单位怀疑其在大学期间究竟接受怎样的教育,即用考证代替了大学学习。
这是需要所有职业院校在实施1+X证书制度时,必须注意的。首先,必须办出1的特色,这是1+X证书制度的基础。职业院校办出本身的特色,不在于X证书,而在于1,如果没有1作为基础,办出学校本身的特色,而是组织学生去考证、考级,这是本末倒置的。
需要注意的是,我国过去多年来,正大幅度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,有关统计显示,2013年年底,国务院部门共设置各类职业资格618项,到2016年,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已取消70%以上。对于1+X证书制度,教育部也明确,“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,但不作为学生毕业的限制条件”,这就是防止职业院校在实施这一制度时走偏。
其次,职业院校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,学生考证,不能应试化与功利化,而应该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。以多考证来规划职业教育,就是功利对待证书,而根据职业发展对职业技能的需求,结合自身学习情况,去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,则属于更为理性的规划。学校在推进1+X证书制度时,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,不能盲目地考一堆证,更不能把学生考证多,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。X证书必须是有用的、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职业技能证书。
职业院校和学生如何对待1+X证书制度,最终的关键在于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的改革。于职业院校来说,重视学校内涵建设,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数量指标,需要教育评价实行专业评价,关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对学生技能的培养。于学生而言,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,积极规划职业发展和学业发展,认真对待1+X证书,这需要建立科学的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真正破除“唯学历论”,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社会氛围。
|